初中二年级的谭楠楠从摩托罗拉“求知少年暑期培训”班回家的路上,见到报摊就上前打听:“哪种报最好销?”调查了六、七个报摊之后,她和小组的其他四名成员,还调查了电视各频道收视情况、地铁通道广告效果以及几种媒体的广告价格。至此,他们小组的“营销方案”中,1400万广告费应如何使用,已经有了眉目。
“求知少年”(原名“探索”)项目的创意来自摩托罗拉前任首席执行官罗伯特·高尔文先生。内容和宗旨是通过让孩子们制定一份新产品的模拟营销计划,使他们了解一些商务知识以及一个企业运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这个项目从1993年开办以来,已在30多个国家,2000多名孩子中进行过培训。今年8月,87名12~16岁左右的中国孩子分三期首次参加了免费培训。
在精心为孩子们设计的教室中,天花板上挂着彩色的汽球,“求知少年”的招贴画以及写有培训规则的字幅,不规则地张贴于四壁。孩子们一走进教室,立刻会感到这是一个与他们以往的课堂完全不同的场所。
孩子们在五天的培训中要学会运用国际互联网资料和电脑等学习工具,自己设计并完成不同内容的社会调查,并在五人小组里,自己分工,团结协作,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毕业于扬州师范的吕锦老师和其他几位负责培训的教师一样,都是通过自愿报名、面试和培训上岗的。当记者问她在这里教书与在原来的学校教书有何不同时,她说:“刚开始孩子们还像在学校一样,一有问题就来问:老师,这个怎么办,那个怎么办?我们也常常忍不住想一下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但我们会马上意识到,如果这样做,培训就白搞了。于是我们告诉他:‘这是你的问题,要由你自己去解决。’当然我们也会给他们一点点启发。”信息工程学院的陈铠老师是培训班的电脑教师,在这些日子里,通过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我们的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拼命接受,不需要你自己去进行多少思考或创造。而在这里学生不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学不下去。”
培训项目的最后一天是每期“求知少年”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要通过演讲、答辩和自己在电脑中设计的一系列宣传图像,来展示自己小组的“营销方案”。
8月7日是首期“求知少年”结业汇报的日子。面对五六位评委和坐满观众席的家长、记者们,孩子们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与表现欲。田子(初一)率领他的小组率先登场。田子还未讲完,全场已响起热烈的掌声。
如果说田子的演讲与答辩是以调查深入,分析严谨见长,那么第二期樊星(初三)领导的小组则以创见取胜。在分析消费群体时,他们与众不同地提出了农民和老年人。并多角度地提出见解。担任评委的国企培训总监孙英女士情不自禁地连连称赞:“很精彩!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绝对想不到这么多。”
第三期“求知少年”的特点是小学生较多。8月21日他们在结业汇报的时候,虽然分析问题的能力、演讲水平不及中学的哥哥姐姐,有时还会被“问住”,然而他们在抢答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以及充满稚气却又不无道理的回答,常常在评委和观众席中激起一阵又一阵赞许的笑声。毕闽浙(五年级)是最小的孩子之一。当记者问他,与中学的大孩子在一个组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时,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我们的营销方案中,设立专卖店、出租、说明对讲范围是3.4公里,这三条都是我想出来的。”他还是他们小组的电脑操作师。这个组里有一位需要靠助听器才能与人交流的小姑娘。小组的同学们原来只想让她在汇报时坐在台下当啦啦队员,这时,老师给了他们一个重要的启发:“难道就不能给她找点活干吗?”大家研究了半天,终于想出了让她负责到观众席上散发本组设计的宣传品这个好主意。
为了显示特色,各组都有自己的高招,有的小组上场时每人手执一个彩色汽球并齐呼口号,气氛热烈,先声夺人。“八·一”学校的胡宁戈用自己创作的漫画表现这种新产品区别于其他电讯工具的优势。其构思之巧妙,创意之新颖,令在场的中外嘉宾惊叹不已!
在每一期培训后的演讲答辩中,“求知少年”们都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在这里学习和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有什么不同?”有的孩子说:“在学校一切都是老师布置好的,照着做就行。在这里却要自己决定怎么做。”有的中学生说:“这种课要是在我们学校上,可能又是老师在上边讲,我们记笔记,考试之前一通背。”
值得反思的还有我们的家长。有些孩子由于知识或经历阅历的局限,在回答问题时难免不尽如人意,这本来很正常。正如担任评委的黄金第先生所说:“我们的提问并不是想难倒孩子们,而是希望帮他们开阔思路。”而观众席上有的家长竟急不可待地不惜打断孩子们活泼、稚气的演讲,站起来一通指责。在她颇长的指责中,这组孩子只好中断演讲,走下讲台,从主角变成了配角。有的家长不等孩子们讲完,就插进来滔滔不绝地发表一番“你们到底应该在培训中学到什么”的训示。使台上本来天真自如的孩子一个个听得呆若木鸡。看来中国的一些家长还不习惯这种“以孩子为主体”的学习方式。要让他们走出灌输式教育的误区,还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几个孩子在培训中中途退出,原因是家长认为“这么小就学做生意不合适。”“我的孩子将来又不经商,学这些知识没用。”“把一星期的时间花在这方面不值。”
不能说退出就是不对,值得商榷的是那些退出的“理由”。现代社会,商务知识应不应该成为青少年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是把学习商务知识做为目的,还是把它做为载体,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求知少年”的培训“值不值”?如果是以现行升学制度或现在学校中的考试内容为标准,当然会得出否定的答案,但是我们的孩子除了考试和升学,就不需要其它生活空间和生存能力了吗?
1998年“求知少年”项目结束了,然而它留下的这些问题却需要“求知少年”的家长和老师们继续“求知”与“探索”。